移动互联网

虚拟人这张船票,能否推动元宇宙这艘巨轮?

2022/7/14 10:22:00
作者|赵李广

出品|互联网最前线

自2021年以来,虚拟人逐渐成为元宇宙世界的敲门砖,入场玩家越来越多,话题度也越来越热,诸多公司更是躬身入局。

如小冰团队研发的虚拟学生华智冰、阿里猫超级品牌日的数字主理人AYAYI、次世文化的国风虚拟人翎、创壹科技的柳夜熙等等,从面世之初即吸引了不少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Z世代的二次元风潮、疫情加速的数字化趋势、元宇宙的浪潮汹涌、网红IP的人设塌房等因素,都让虚拟人成为当下最热门的风口之一。

当然,所有企业都想抢占先机,新的玩家跑步入场,巨头公司纷至沓来,投资人频频出手,普通人也开始戴着虚拟头套造梗狂欢,谁都不愿错过这个难得的新风口,虽然风吹猪能飞,但风吹泡沫也会碎。

1、虚拟人赛道需技术托底

人们常常会有无限接近未来的错觉,而错觉的互相加持,会让一切显得更加咫尺可近,比如虚拟人的风口。

近几年,“虚拟人”一度被称作元宇宙原住民,单单这个说法就让细分赛道中的企业癫狂。

当前,国内的虚拟数字人主要分为身份型、服务型两大类别。

身份型虚拟数字人是真人形象在虚拟世界的具象表达。这种类型的虚拟数字人可作为消费者进入虚拟世界的ID,在游戏和泛娱乐领域得到最先应用,表现在游戏玩家角色设计上、社交平台个人虚拟数字人形象的生成等。

服务型虚拟数字人则是在代替人类进行各类公众服务类角色扮演,目前落地比较快的主要有虚拟主播和具备IP属性的虚拟偶像,活跃于时尚、音乐与广告等领域。

此外,与真人明星相比,虚拟人更可控,稳定性更高,不容易出现“塌房”的风险。

尽管优势显而易见,由于内容生产力和技术的局限,国内虚拟人的商业化还较不成熟。

在虚拟人的营销关键词中,元宇宙永远不会缺席,但元宇宙是一个庞大的生态,虚拟人只是这个生态最前端的触角。

至少目前,绝大部分虚拟人都只是触到了前端的流量,并没有触到后端的技术底层。

在传播学里打转的虚拟人,在技术革命的降维打击面前,就如同无根之木。

一边是技术问题,虚拟人的生产是个复杂活。仅技术层面就涉及底层支撑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能力层(3D空间音效、超低延时、人脸对比等)、应用层(虚拟人、内容审核等)和体验层(游戏、社交、虚拟演唱会等)等。很火的虚拟人柳夜熙,其实是由「真人身体+虚拟面部+酷炫特效」结合呈现,只看柳夜熙脸的话,还是能看到她在表情管理上的不足。

并且,越拟人越逼真,技术上限越高,更麻烦的是,要在用户体验上增进一小步,就得在技术上增加几何级的成本,而这一小步,在商业价值上并不会带来几何级的提升。

现阶段,与其说是让虚拟人变得更真实,不如说是让虚拟人变得更自然。自然逼真的相处体验、自然交流方式,背后都要花更长期的时间去不断迭代技术。

另一方面则是虚拟世界数字内容安全问题。随着虚拟人技术的的发展与成熟,相比现在的互联网生态,元宇宙因为技术进化和融合更多的现实因素,且具有全时性和实时性,其内容形态更多元,牵涉社会和经济关系更复杂,数据更多、要求反应更快速,内容风控的难度和成本也将大大增加。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AI换脸的“假靳东”事件,提醒大家需更注重虚拟社交问题,也代表了虚拟人的过分真实出现,会扰乱大家对“人类”的认知,出现“真人假人傻傻分不清”的情况。

虽然虚拟人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每当企业画完虚拟人与元宇宙的诱人大饼后,几乎都会特意强调称“当前还处于元宇宙的初级阶段,距离完整意义上的元宇宙可能还要10年以上的时间”。

但是市场已经一片火热。除了百度、网易、腾讯等互联网大公司在蓄力布局,一些AI公司、游戏公司也跟随入场。

不过,在这“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荣市场之下,不乏聪明人和笨蛋,经济和商业最复杂的地方便是人性的博弈,它不像物理可以用几个简洁优美的公式就可以定义和预测。虚拟人这个充满科幻感的概念,依然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最常见的宿命,如同区块链、元宇宙和NTF一般,成为最大的投机窗口,所有人一拥而上、彼此站台,在看不清的未来里指手画脚,用旧技术描绘新未来,用旧故事割新韭菜。

2、商业化路途崎岖坎坷

虚拟人的真正爆发一定是伴随元宇宙的成熟,这更是一个遥远的未来。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技术日益成熟与产业链的不断形成和丰富,虚拟人的业务模型也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虚拟人的应用商业模式虽处于探索阶段,但商业应用场景已由最初的数字娱乐场景迅速扩大到媒体、金融、电商、服务、教育、广告等行业,虚拟人商业化市场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虚拟人相关企业来看,上游主要是元宇宙布局相关系统的提供商,主要包括华为、大禹、微软等;中游主要是技术提供商,包括火山引擎、科大讯飞等;下游应用领域覆盖了传媒、短视频等,代表企业包括新华社、虎牙直播等,相关企业布局已初步成型。

然而,当下很明显的表现是,虚拟人的商业价值较为模糊。虽然虚拟数字人市场广阔,据《2021年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测,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这其中还特意提到了身份型虚拟数字人,作为元宇宙的重要一环,它的产值约1750亿。另外类似于AI助手的服务型虚拟数字人的产值则为950亿元。

但是,相较元宇宙数万亿美元的旷世大饼,虚拟人的未来产业规模似乎只占一小部分,毕竟在媒体报道中,很多新赛道都是动辄千亿的市场规模。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未来的盛宴,毕竟所有对未来的预测都是基于现状的推演。

具体到细分赛道层面,在虚拟偶像板块,商业模式本质并无创新,在变现方式上甚至更为局限,比如效率最高的直播带货就无法进行,更尴尬的是,运营虚拟偶像IP的成本比真人IP还要更高,因为目前主要还是以真人驱动为主,真人动作捕捉演员的培养,前期的技术设备投入,都卷上了天际。

品牌合作方面,虚拟人作形式单一,多数广告的呈现就是一张图片,卖的仍只是一个形象。无法互动、出片难、IP影响力有限,这些问题让虚拟人很难延伸出更多的商业变现模式。

随着大众对虚拟人趋同的形象感到审美疲劳,对元宇宙概念的新鲜感消退,虚拟人在消费者端的热度和流量已持续走低。只看虚拟人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寥寥可数的真实用户互动量,就足以知晓。

而令人期待的数字孪生的虚拟人,虽然已经在游戏和社交场景中落地,但其作用依然仅限于“皮肤”,没有智能穿戴的传感,没有强大AI算力的支撑,那种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永远无法实现。

3、虚拟人能否撑到黎明

大部分创业都死在黎明前的未来,黎明越远,死伤越重,不免让人想起曾经的AI浪潮,野心家们当初所描绘的盛世至今也未能真正实现,唯有一地的尸骨清晰可见,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即便是AI四小龙也在艰难求生。

毕竟,前沿技术前期投入的都是真金白银,而且回报率也并不明朗,而成本恰恰是很多企业头痛的地方。当下无论是硬件的出货量,或是虚拟人落地场景,都很难和市场期待画上等号。

所以,虚拟人仍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尽管入场者众多,但从想做,到能做,到真正落地,是一个长期投入过程。虚拟人盘子在做大,热度在递增。但热潮褪去后,还有多少虚拟人能真正提供价值,或是留下名姓,留住粉丝,仍是未知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贝塔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贝塔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专家介绍

本人李腾,科技作家,在钛媒体、亿欧、36kr发文近三百万字,著有《元宇宙 奇点临近》,《所谓逆商高,就是心态好》等书。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贝塔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