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腾讯游戏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2024/5/20 13:16:00

向来是“假发疯,真营销”的网易,昨晚真的有些破防了。

昨晚八点的时候,网易旗下游戏《永劫无间》和《永劫无间手游》两个官方,约好同一时间发文抨击腾讯的抄袭行为。

《永劫无间》文章的标题是《武道无穷,但请尊重“武道”》

《永劫无间手游》文章的标题是《王者,你不是我的荣耀》

一个半小时后,网易得到了《王者荣耀星之破晓》的回应。对方的回应很淡然,同样也是一篇文章,《王者,你是我的荣耀!》

绕口令的争吵,就此拉开帷幕。

王者,到底是不是荣耀?

时间回溯到2023年10月,王者荣耀2023共创之夜现场,《王者荣耀》官宣了两款“王者”IP新游:

《王者荣耀世界》和《星之破晓》。

根据最初官方的信息,《星之破晓》是一款以《王者荣耀》英雄为主角的格斗游戏。在官方释放的演示视频里,《星之破晓》的游戏方式与《任天堂大乱斗》较为接近。

这其实是个不错的想法,《任天堂大乱斗》最初吸引玩家的卖点,就是能操控所有任天堂游戏的角色,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展开“大乱斗”。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马力欧大战林克,《街霸》的隆激斗洛克人,甚至桃花公主都能亲自上场给喷火龙踹两脚。由于游戏在设计上,不仅保留了各角色的特点,平衡性也做得很不错,在后期《任天堂大乱斗》的运营中,开始不断有玩家自发举办相关赛事。

《星之破晓》和《任天堂大乱斗》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有着众多玩家耳熟能详的角色IP,同时由于《王者荣耀》本身英雄“成分”就较为复杂,加上还有打野、辅助等定位细分,这些英雄“大乱斗”起来,也同样具备有“桃花公主大战喷火龙”的反差感。

这样一来《星之破晓》的运营思路就很明确了,和《任天堂大乱斗》一样,前期从日活用户超1亿的《王者荣耀》上进行引流,做粉丝向游戏。中期凭借游戏的平衡性与趣味性向电竞游戏过渡。

转变出现在今年5月10日,《星之破晓》不删档先遣测试开启。在这次测试中,《星之破晓》放出了一个此前从未提及过的新玩法——“星魂战场”。

简单来说呢,就是“王者+吃鸡”。但如果用贴合性更高的词语来描述,就是《永劫无间·王者荣耀版》。

《星之破晓》内藏“吃鸡”玩法的信息封锁得十分隐蔽,公开信息的时机也十分微妙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星之破晓》和《永劫无间手游》同是在今年二季度上线。但目前《星之破晓》已开启不删档测试,大概率会赶在《永劫无间手游》之前公测。

由于两款游戏目前都存在有类似的“吃鸡”玩法,因此后上线的游戏会变得十分被动。

对于《永劫无间手游》而言,这不仅意味着第一波品类红利的错失,更郁闷的是PC端《永劫无间》3年对于“武侠吃鸡”模式的市场教育,都给了他人做嫁衣。

两款游戏上线的时间又近,非重度玩家在先玩过《星之破晓》,新鲜劲过去后,大概率情况下不会继续再入坑《永劫无间手游》。

由此,你不难理解《永劫无间》团队的愤怒。

《星之破晓》,算不算抄袭?

在双方撕逼过程中,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是,《星之破晓》这样到底算不算抄袭?

其实答案在双方的文章中已有所明示。

《永劫无间手游》的檄文《王者,你不是我的荣耀》中,虽然指出对方是在抄袭,但没有过多着墨在两款游戏“相似性”的对比上,更没有做一个调色盘让用户“一眼辨抄”。

而是用“如果要抄,抄好一点”之类的表述,强调两款游戏的品质差距。

《永劫无间》24工作室的发言,则干脆提都不提“抄袭”这回事,更是坦然承认“玩法就是相互借鉴螺旋上升的”

但他的文章反而攻击性更强。一共五百多字的推文,“丢人”一词出现了3次。认为天美手握“王者”这样的国民IP,却在游戏制作上什么火就抄什么,自己作为中国游戏人为此感到丢人。更是直言,问天美是不是没有“自信”?

相比之下,《星之破晓》的回应却显得非常“网易”:

“游戏行业平添许多在表演上有极高深造诣的“大师”。他们身兼编剧、主演数职,精通“鉴”、“碰”、“锤”、“蹭”四字真经”

“今天,有人破晓,有人破防

“蹭蹭精,莫挨,不欢迎!”

除此之外,对于“抄袭”的指控给予了有力的回击,具体操作为:联合了《流星蝴蝶剑》、《武侠义》两位“武侠吃鸡”模式的前辈来共创《星之破晓》的“星魂战场”玩法。

两款游戏都比《永劫无间》要更早,如此一来“抄袭”的指控自然难以立足。

只是这种操作让人感觉有些眼熟。

今年2月,腾讯旗下《元梦之星》推出新玩法“大王别抓我”,被网易旗下《第五人格》玩家指控抄袭。4月份,《元梦之星》宣布与《第五人格》这种非对称对抗玩法的鼻祖《黎明杀机》合作,共同设计“大王别抓我”玩法。

正如24工作室所言,天美的问题不在于“抄袭”,而在于缺乏了一种“自信”,这种“自信缺乏”不仅体现在《星之破晓》这一款游戏,也暴露在天美整体的游戏策划与运营思路上。

在这一思路下,腾讯游戏成了一个筐,什么游戏火了就把什么往里装。

补充两个细节。

其一是,《元梦之星》在2023年1月立项时虽然也叫这个名字,但根据第一手游网上尚未更新的预约老版本游戏介绍,《元梦之星》最早应当是一款虚拟偶像养成的乙游。可能也是为了抢占派对手游市场,临时“改头换面”。

其二是,昨晚被《星之破晓》拉来站台的“流星蝴蝶剑”,其手游公众号也发布了一篇推文《“流星”这两个字,不该成为抄袭的遮羞布》,其中一段大致意思是:

他压根不知道这回事,也是“第一次听说游戏精神不是由制作人或开发团队,而是由出品方董事长传承的”。

腾讯游戏,本不应该如此不自信。

被“筐”住的腾讯游戏

仅从商业的角度,我也认为,腾讯目前打法并非明智之举。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主流游戏厂商,目前开发一个游戏都是不断在往细分领域走

例如米哈游继《原神》后,《崩坏:星穹铁道》、《绝区零》虽然都是二次元游戏,但每个都在“开放世界”、“回合制”、“动作”的不同细分领域各自做深挖;

网易更夸张,2023年到2024年,仅在武侠MMO这样一个已经算是分支的领域,连续推出了《逆水寒》、《射雕》、《燕云十六声》三款游戏,也从玩法上细分为了“传统MMO玩法”、“类原神玩法”、“硬格斗玩法”三种不同的类型。

通过2023年国内上市游戏公司的财报更容易发现这种趋势,许多中小规模游戏出爆款,大多都来自于某一细分市场的全面爆发。

一个最近的例子是,《尘白禁区》在全面拥抱男性市场后,实现了起死回生的奇迹。

而腾讯或许是因为有着社交资源的底蕴,加之出过《王者荣耀》、《绝地求生:刺激战场》等全民级游戏。于是,别人都在细分,他却是什么都塞进来,最典型如《元梦之星》。

这里不对两种打法孰优孰劣做讨论。我们仅需要知道一点,腾讯目前在走一条与市场背离的道路,也是一条更困难的道路。

目前,融合了多种游戏玩法的《元梦之星》,根据点点数据对国内ios端的统计,4月流水在3204.88万,不及《蛋仔派对》8613.22万元一半。

而另一个“不能作筐”的理由是,《星之破晓》是“王者”IP下的衍生游戏。

眸娱此前分析过,《王者荣耀》由于游戏开发初期有较大的赛马机制压力,于是许多英雄设计无论在人物故事还是技能策划上都并非原创。

这导致后续《王者荣耀》成为国民游戏的8年时间里,尽管以综艺、音乐、番剧、动画等各种内容模式,一直持续对外输出“王者世界”的内容,但却始终未能将一个完整的“王者荣耀”的故事传递到玩家心中。

导致问十个人,会有九个人知道《王者荣耀》;但如果再问十个知道《王者荣耀》的人,这款游戏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每个角色又有怎样的背景,可能十个人都不清楚。

而现在,《星之破晓》盲目融入热门游戏的策略,无疑是在进一步肢解“王者”IP的质量。

一个李白,既在历史作诗,也在峡谷补兵,还在“星魂战场”吃鸡。

这就让你很难说清楚,为什么亚瑟王、李白、孙悟空、娜可露露,这些中西名人,神仙妖怪,乃至原创动漫角色会齐聚在一个时空发生交互。

“王者荣耀”IP唯一的内容价值就在于,他们这些人物凑在了一起,然后组成《王者荣耀》。

给我的感觉像是此前抖音很火的“X月抖音热梗合集”的视频。

流量很高。所有的梗,观众都认识,但没有一个属于他自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贝塔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贝塔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贝塔网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