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教培行业真的已死?70万教培机构、1000万从业人员出路何在?

2021/7/27 9:11:00

双减落地,一切传言成真。俞敏洪哭了。

教培行业真死了吗?俞敏洪们怎么办?

70万教培机构、1000万从业人员出路何在?


1、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补课;

——光这一点就足以让80-90%培训机构挂掉。

2、 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不良工具或方法;

——小猿搜题/作业帮搜题APP凉凉。

3、 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严禁聘请境外外籍人士;

——Vipkid和各类国外课程,卒。

4、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上市公司不得从事学科类培训;

——新东方/好未来等直接转型。

5、 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加强预收款监管;

——大量靠预售款运作的中小机构,卒。

6、 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有机构转为非营利性机构;

——堵死大门,不得新增。

7、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重新按新标准从严审批。

——从严审批,缩减存量。

8、 教育培训不得在媒体打广告,也不得在学校变相发布广告。

——封堵路径、减少传播。

最终,还有几家教培公司能活下来呢?我觉得真的挺难的。


“双减”政策落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教培行业将告别资本,回归教育本质,而众多教培公司开始积极转型。


7月24日晚间,“双减”政策落地,70万教培机构和上千万从业人员终于还是等来了这份流传了半年的文件。此轮政策规范可谓监管力度最强、覆盖范围最广,K12教培行业几乎所有问题都在射程之内。受此政策影响,在经过上周五的疯狂下跌后,7月26日,教育股票继续集体跳水。截至26日12时午间收盘,领头股新东方在线下跌31.42%,收盘价4.060港元。


“双减”政策的全称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通知发出后,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是,国家和政府要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政策发布之前,资本市场就给出了最及时的反应。上周五美股收盘,中概教育股票全线暴跌:高途跌幅超过63%,新东方收跌54%,好未来收盘跌幅超过70%,网易有道跌幅超过42%,高途等公司的股价相比高点在一年内跌幅超过了90%。


过去的10年,是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10年,也是投资创业兴起的10年,在线教育也成为其中火热的风口之一。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在线教育提速,多家在线教育公司在一年内完成十多亿美元的融资,以往一家互联网公司IPO也不一定有如此大的规模。2020年,整个教育行业共发生238起投融资事件,整体融资金额达到了超680亿元的惊人数字。


在线教育,一方面为边远地区学子提供了更公平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即使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家乡也能享受到北京海淀区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然而另一方面,在线教育在资本的助推下也催生了很多问题,如广告营销乱象、刻意制造家长焦虑、集资卷款跑路等等。


教育,兼具社会公共性和商业性,在每一个商业进程中也都牵动着大众的敏感神经。在过去的一年中,在线教育兴盛的同时,“鸡娃”、“内卷”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孩子的成长与选择成为一场家长之间无止境甚至有些畸形的竞争。

“双减”政策背后,教培将告别资本,回归教育本质。在教育中,关于公立学校和课外培训之间的新定位急需重新定义,在社会公共性与市场性之间的新平衡也亟待被重新建立。

当下中国教育的两个底层问题:公平,和成本;公平?这和公平有什么关系?你孩子天资好,不用补课,就能考出好成绩。我孩子不行,课上听不懂,成绩差。但他也想考出好成绩啊。周末出来补一补,课前预习,追一追,课后补习,笨鸟先飞,这个和公平有什么关系?难道,必须追不上你,才叫公平吗?


这是很多家长的想法。这个想法有错吗?一点错都没有。但是,能有这个想法的家长,其实可能没有意识到,你之所以能有这个想法,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你付得起校外补课的费用。


现在的校外补习班,一节课动辄百元。两个周末,上下午常常排满,要上千元。一个月可能上万。有些家长,一年要为孩子付出的补课费,甚至高达10万。10万。这即便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都大约相当于了一个全职家长的年薪。


那我只花5万呢?老师差点。只花1万呢?再差点。这就意味着,花1万,5万,10万,或者50万,100万,接受到的,是不同品质的教育。这很正常啊。没钱就买经济舱,有钱就买头等舱,这有什么问题吗?难道,教育不是也应该丰俭由人吗?丰俭由人?教育怎么能丰俭由人?


如果教育和其它商品一样,也可以丰俭由人,那么从宏观层面上看,就必然带来一个结果:最好的教育资源,必然会分配给最有钱的家庭。有钱人家的孩子,因为买了道具,开了外挂,就会更有机会,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大的成功。上一代竞争获胜的人,他们的下一代,也越有机会获胜。这就是:阶层固化。


教育,可能是普通人跨越阶层的最重要的通道。这条通道上,不能有付费高速,更不能被钱堵死。教育必须公平。有些补不起课的家长,非常可怜。他们周末跑到一些写字楼里巡逻。发现补课的,就举报。我的孩子补不起,你的孩子也不许补。如果理解了教育的“公平”属性,你就能理解这些父母可气,可怜,而又可以理解的无奈心态了。


然后,是成本。成本,其实是排在公平之后考量的。但是,它依然是各种政策,出台的重要原因。2020年人口普查,引起了广泛讨论。少子化,老龄化,已经是广泛的共识了。大家都知道,要生。但为什么不生呢?


成本太高。孩子出生,有个“三育成本”:生育,养育,教育。三育成本,是最好的避孕药,让很多年轻的父母们不敢生孩子。所以想让小夫妻们多生,就要推翻这三座大山。生育的成本,主要体现在母亲的工作危机。工作单位不招、辞退、错失好的晋升机会。这些,要通过劳动法,社会道德约束来解决。养育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奶粉、衣服、自己的小房间。养一头吞金兽,比养2个自己要费钱。这些,要通过养育补贴,甚至集采奶粉、衣服来解决。


教育的成本,主要就体现在校外培训上了。不上不行,因为大家都在上。上吧,又上不起。咬咬牙交钱,又大大降低生活质量。最后,还不确定是不是能培养成才。


所以为了出生率,教育的成本,必须降下来。我也想降啊,可是大家都去上,我不上不行啊。这就是“剧场效应”。当第一排的人站起来看戏,第二排的人也必须站起来,才能看得见。然后第三排的人只好也站起来了,第四排也站起来了,所有人最后都站起来了。可是,当所有人都站起来的时候,能看的就和所有人都坐着,没有任何差别。而这时,所有人都从舒舒服服地坐着,变成了傻傻地不得不站着。


这就是剧场效应。剧场效应,是教育成本高的罪魁祸首。那怎么办呢?必须把第一排的人强行摁坐下,然后宣布,谁站起来,就必须强行退场。教育成本降下来了,出生率才有可能上升。


公平?成本?当我们理解了当下中国教育的这两个底层问题,就会理解各种已经发布的政策,甚至预测未来可能发布的政策了。为什么幼升小、小升初,要就近入学?为了公平。但是,有钱的父母,想打破这种公平。于是他们通过买“学区房”,以获得好学校的入学资格。学区房的本质,就是好的教育资源的货币化分配。


那怎么办呢?2019年,北京市出台“多校划片”政策,多个学校,对应多个片区,降低房子与好学校的对应关系。家长怎么办呢?多买几套。继续努力用货币,获取好的教育资源的优先分配权。这场博弈,尚未结束。为什么本来自主招生的私立小学,现在要摇号入学?为了公平。我自己出钱创办的小学,我招什么学生,难道不应该我自己说了算吗?也许不行。


因为私立小学学费高,所以能雇到更好的老师。有钱的家长,因此就可以用钱,买到最好的老师服务。长此以往,好的老师,都会流到私立学校去,教最有钱的家庭的孩子。而有钱家的孩子,因为有钱,就获得了更大的在竞争中胜出机会。


所有这些政策,都是把钱,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解绑。回到教培行业。今天的教培行业,本质上已经变成了“用钱分配教育资源”的游戏道具。大量资本的疯狂介入,铺天盖地的广告投入,更是大大提升了这个游戏道具的价格。所以,站在本质的角度看,这一轮的整治,不是以“必须拿到牌照”,“只能预收3个月的学费”,“不允许虚假宣传”为目的的。这一轮的整治,是以“让钱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脱钩”为目的的。只要哪家机构号称“参加我们的培训,能有效提分”,这个机构,可能就会有问题。甚至有些机构曾经打过这样的广告“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样的机构都是作死。


可是,这样的整治没用吗?焦虑的父母,总是能找到办法,给孩子补课吗?是的。这个焦虑的来源,是高考。只要高考不改,焦虑不灭。那怎么办呢?占用学生的时间。如果你以后,看到孩子周六由学校托管这样的政策,不要觉得太惊讶。为什么?太奇葩了吧?但是,也许只有把孩子的时间占住,才能杜绝校外“用钱分配优质教育资源”。这听上去是下策。但这也许真是没办法。


1、万亿市值覆灭,学科培训一统江湖的时代结束


千亿业绩的目标恐怕没那么容易实现了,孙俪邓超们救不了深陷泥潭的好未来。当然,还有高途、精锐等等一系列教育中概股上市公司,一位跟谁学的员工说自己虽然早已经离职,但是手上还有一些股票,原本想着高位抛售,没想到跌的血本无归。现在华尔街那帮大佬们估计正在悉数估清教育股,他们真看不懂中国人的决心,只能逃离,而在媒体面前说着“教育是永远不需要退出的投资”的高瓴资本,则早在今年的一季度就全部清仓了好未来。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天,半年时间的教培强监管,整个教培市场已经缩水了9000多亿的市值,仅仅新东方一家缩水近2000亿。学科培训万亿市值,谈笑间灰飞烟灭,从“双减文件”登上央视新闻的那晚开始,一个时代结束了。


2、双减之下,教培行业究竟会不会黄?


双减文件的详细内容,大家可以移步到次条。这里讨论一个终极问题:教培行业究竟会不会黄?我想这也是所有教培人关心的问题,看过双减的人肯定能得出结论。答案其实很明显:教培整个?行业不会黄,甚至会利好素质教育、职业培训,但是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中小学课外?培训会成为昨日黄花。


也就是,双减落地,被团灭的不是教培,而是学科。之所以大家觉得教培会被团灭,是因为中小学课外辅导占据了教培行业的大头,但是如果培训机构能够转型做素质教育,成人职业教育,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这块不仅不会黄,还大有可为。比如新东方已经在搞体育了,甚至今天还看到他们在招聘机器人、美术、书法老师。2015年,当教外语的俞敏洪和踢足球的罗纳尔多站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还觉得奇怪,现在看起来似乎也没那么违和了。俞敏洪和罗纳尔多 2015年,所以,时代在改变,人的审美,会因为场景的不同而发生偏移。只是不知道以后去新东方报个班,体育老师会不会之前是教英语的?


3、关于教培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01、资本退出,教培回归本质。


盈利性机构全部变更为非盈利性机构;在线教育机构必须重新申办执照;再加上不能上市、不能资本化,已经在排队IPO的那5家机构可以歇歇了。而6月掌门教育和宝宝巴士抢滩登陆成功,算是万幸。佳一教育、金太阳教育很可能梦碎上市前夜,猿辅导和作业帮烧了这么多钱,最后也很可能无缘资本市场,但是也可能会换一种方式来过。
当资本退出后,教培之间的比拼才可能刚刚开始。只是搜题不让搞了,这个就很难办,考验产品经理的时刻到了。建议推出家长搜题版,只能家长或老师使用,禁止未成年使用。


02、换个花样,抢占学生仅存的时间


课后服务全面铺开、假期托管试点推广,学生能够走出校门参加培训的时间肉眼可见的缩小。加上周末及寒暑假节假日,学科类禁补,这时候,如何抢占学生仅存的时间呢?比如周末不上课,咱们提供点别的服务吧。辅导作业?研学旅行?科技馆一日游?其实只要你想,还是可以的。一个专门做托管的机构今年暑假就组织了大量的研学旅行夏令营,用他的话说:“虽然不上课,但是我们一样忙碌。”所以,家长不会让自己的孩子闲下来的,因为孩子一闲,家长就会很忙,在这样的此消彼长中,最终坐不住的还是家长。


03、向一对一和小班化转型


在全面压减校外培训机构的背景下,大班化的教学场景将不复存在,大量学员被留在校内做课后服务和托管,只有少部分学员溢出,未来小班制甚至是1对1的教学模式会逐渐占据主流。大班课老师要做好转型一对一的准备,各种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要做出调整。



04、大量裁员不可避免。


由于上课时间被极限压缩,生源锐减,培训机构必然通过裁员来缩减成本,而广告投放被卡死,市场营销人员将首先被优化出局,包括课程助教,也会陆续出局,最有价值的任课老师则会保留到最后。社会是残酷的,我们要学会的是接受现实。


05、积极应对可能的退费风险。


其实在双减文件正式出台之前已经有不少家长闻风而动,提出退费,虽然现在看只是上课时间被限制,估计会有所考量。但是不可避免,这个政策会被某些媒体或个人“过分解读”,给家长造成“教培取缔”“全面禁补”的印象,导致退费风险猛增。虽然我们晚上也可以安排上课,周末可以安排写作业。所以,如何应对退费风险也是要做好充分准备的。话术准备好吧,这个方面,只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相信都可以说出个一二三来。但是注意不要再出现:您的孩子不补课,我们就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这样低级又反智的话来。


06、素质教育赛道开始拥挤。


短时间内看,素质教育赛道转移是最安全、平稳的过渡,所以,从巨头开始,到大中小学科培训机构肯定会从素质教育切入,连学大都开设了编程,7对一的咨询模式在素质课程重演一遍。但是素质赛道坑也不少,有些人投资千万血本无归。而且原有赛道的玩家一定会奋起抵抗,巩固护城河。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素质教育领域一定会冒出类似学科领域的好未来和新东方一样的巨头。究竟是原有玩家称霸,还是外来入侵者称王,有待我们进一步观望。


我们用一句话来结束战斗: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虽然教培的强监管,让学科培训无处遁藏,但是,素质教育的东风已至,职业培训也在冲我们招生,每一个热爱教培的人都请记得,这片江湖,我们努力过,我不后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贝塔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贝塔专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

扫一扫,或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贝塔网官方微信公众号